新浪首页|365bet赌场官网|闽南|城事|视频|美食|旅游|同城|汽车|健康|教育|闽商|体彩|惠购|世界杯

|邮箱|注册

365bet赌场官网

365bet赌场官网> 教育>考试资讯>正文

名师教你如何使做题更有效

来源:家长帮2014年11月27日【评论0条】字号:T|T

  很多学生在进入初三后,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:题目做得越来越多,时间越来越少,成绩反不见涨。最近看到一个关于怎样提高记忆的效果的文章,又映射到做题效果上来,想想道理也差不多,便和各位分享交流一下。欢迎大家跟帖交流~~

  在文章中提到一个“有意记忆法”即有明确的目的或任务、凭借意志努力记忆某种知识的方法,叫做有意记忆法。相反,没有明确的目的或任务,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方法,称为无意记忆法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有意记忆的效果明显优于无意记忆效果。为了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,必须进行有意记忆。有一则小故事:

 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,他看书看得特别快,抓住一本书,就一个劲地赶着往下读,一目十行,囫囵吞枣。他读了一本又一本,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,可是效果很差:读过的书像过眼烟云,很快就忘记了,几乎没有留下一点印象。这使他十分苦恼,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。

  后来,有一天,他遇到了当时的著名学者朱熹,就向朱熹请教。朱熹询问了他的读书过程以后,给了一番忠告:以后读书不要只图快,哪怕每次只读五十字,重复读上多遍,也比这样一味往前赶效果好。读的时候要用脑子想、用心记。陈正之这才明白,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,不是因为他的记性不好,而是学习目的的不明确,方法不对头,他把读书多当成了读书的目的,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。这样匆忙草率地读书,既不消化书中的内容,又不有意识地进行记忆,他的记忆效果当然是不会好的。

  以后,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劝告,每读完一段书,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些什么,有几个要点,并且留心把重要的内容记住。经过日积月累,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识的人。

  其实,反映到数学的学习上也是一样。很多学生家长这样问我:到了初三,感觉孩子题目没少做,整天都在做题,怎么没什么效果,甚至是越学越不会了呢?考试考不好,自信心降低,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水平。我想如果孩子本身态度没有问题的话,便是“囫囵吞枣”造成的。

  到了初三,课业压力大,每天的作业很多。很多学生在心理上暗示自己:我要做很多题,我要看很多书,不然考试要考不好了。结果花了很多时间在为了做题而做题上。我清晰的记得,有一个学生在线上问我题。看题目不难,所以反问他:这题你想了多久?他回答说,几分钟。我说,你再想想,能想出来的。这时他的回答让我很吃惊:老师,我没有时间想题了,我自己还有很多题要做呢。之后当然是对他好好的“教育”一番了。

  我相信这样的例子不少。如果在数学的学习上“囫囵吞枣”,那么肯定是学不好的!做题也需要明确的目的,想想自己到底哪一块知识掌握比较薄弱,优先攻克。否则无头苍蝇般这里碰一下,那里碰一下,到头来肯定处处都是漏洞。做题不需要图多图快。你是绝对不可能把所有题都做完的,在中考中,基本不会出现你做过的完全一样的题。因此,每做完一个题,花小段时间总结思考,比盲目刷十个题有意义得多。虽然初三时间紧张,但千万不要吝啬这点时间!

  对于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,先把基础的概念弄清楚。概念是数学中最基本确实最容易忽略的地方。到了初三应该要能把所有的概念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。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题目!把能做出来的题目做熟练了,你会发现,以前你完全没有头绪的题目慢慢也能想出来。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,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!”希望同学们不要浮躁,给自己提出目标,能够脚踏实地,切实思考自身问题,解决问题。

 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:他们请老师给两个班的同学布置了默写课文的作业,都说第二天测验,第二天果真测验了,结果两个班成绩差不多。测验后,只告诉一班同学两星斯后还要测验一次,二班同学不知道。两个星期后又进行测验,一班同学的成绩比二班同学要好得多(一班同学在测验前也没有复习)。这说明,并不是一班同学比二班同学更聪明,记忆更好,而是由于老师在第一次测验后,对一班提出更长久的记忆目标,结果一班同学就记得长久些。

 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,在学习中要养成一种习惯,严格要求自己,给自己明确提出目标,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。

相关报道

发表评论

精彩推荐更多>>

更多>>微博推荐